新闻详细
电子监管码的未来

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施行,数家防伪企业起诉称国家质检总局强制实施电子监管码的行为涉嫌违法,成为新法实施后的第一案。8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二审”,审议删除了关于“对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实行监管码制度”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国家质检总局三年来一直推行的电子监管码制度将不会获得法律支持。此外,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等,一系列的事件让自推行之日起就备受争议的电子监管码前途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电子监管码制度是否会中途流产?作为下游的印刷企业到底还要不要上马投资赋码印刷设备?  

    电子监管网的愿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整个经济形势发展较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总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消费品也越来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劣质奶粉、毒大米、毒蔬菜、假药等商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然而,打假工作一直面临假冒伪劣产品发现难、执法取证难、源头追溯难的“三难”问题。  

    实际上,电子监管网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为了实现产品“真实可追溯”。产品溯源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产品溯源制度,既能保障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管,促进我国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也能够减小问题产品影响的范围,尽快查出问题的根源,使经济损失降至最低。  

    对产品进行全程监管,实现可追溯,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与同样能对产品实施全程跟踪的RFID等技术相比,电子监管方法已经是最为经济和相对容易实现的了,可谓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设计。据北京豹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客服经理孙江介绍,电子监管码和RFID面向的客户群完全不一样,电子监管码的范围更广,因为它的成本较RFID低得多,一个电子监管码的成本仅为5厘钱。而高频RFID产品成本一般为2-3元,并且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刚刚起步,大部分芯片和天线都得从国外进口,所以短期内价格也很难降到一元以下。因此,尽管RFID的安全性比监管码高,但由于成本的因素,在我国让大部分产品采用RFID标签短期内也是无法实现的。  

    按照质检总局的蓝图,将建立覆盖全国所有产品的“一件一码”式电子监管网络,实现全世界最大的从生产到消费全程动态监控的数据平台,这个平台将可以解决三难问题:  

    解决发现难——不论在全国什么地方,只要在监管码查验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显示屏上就会出现诸如“商品已过保质期”、“您所核准的监管码已被假冒,请拨打电话95001111举报”等警示字样,这一信息同时就会传到质检部门的12365快速执法反应系统,执法机关即可迅速行动。  

    解决取证难——电子监管码上储存生产厂家、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反映质量的基本信息,可以在购买商场查询,也可上网、用电话查询。有了监管网,取证不再难。  

    解决追溯难——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能迅速而精准地追溯产品生产源头和质量责任。  

    电子监管网的现实  

    其实,仅就电子监管码本身而言,这个崭新的监管手段对于完善目前国内各行业的监管体系,无疑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有关部门推行这个制度的出发点,肯定也是立足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然而,按照582号文件要求,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食品、化妆品等九类69种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入电子监管网,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统一标识的电子监管码后,方可出厂销售,一下子强令这么多产品入网赋码,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 
 
    建立一个国家的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产品的溯源工作涉及原料、生产、加工、配送、仓储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需要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方的相互配合。而电子监管码遭到企业如此强烈的反弹,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确实值得质检总局好好地反思。实际上,农业部的动物标识溯源系统推行得就比较成功,值得借鉴。近年来,农业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探索建立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手段。根据《畜牧法》,农业部颁布实施了《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推行动物标识溯源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动物标识溯源系统的特点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世界上首创了移动解决方案,使数据采集更加高效,使数据分析更加全面、便捷。目前,全国已有2800多个县、300多个地区、31个省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中央数据中心联网。2006年下半年率先在北京、上海、四川、重庆四省市进行了试点,今年起已分期分批扩大到全国范围。  

    另一方面,从防伪需求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商品都会被假冒。比如在食品行业,一般被假冒比较多的是中高档烟酒,因为利润空间比较大,像方便面等很多食品,利润空间非常小,造假又往往不能像正规企业一样进行大规模生产,成本可能比正品还高,根本没必要造假。对于这些微利的生产企业,加贴电子监管码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此外,产品包装形态各异,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实现电子监管码赋码工作在技术上有难度,而且会给企业生产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成。  

    质检总局:决心不变  

    尽管电子监管码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风风雨雨”,但国家质检总局没有宣布停止这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8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最近,质检总局与商务部、工商总局就下一步推进工作进行了研究,达成了共识,将采取三方面改进措施推进电子监管网:  

    1、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把涉及安全类产品有选择地纳入电子监管网目录中,以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为推进重点;  

    2、调整企业入网赋码进度要求。遵循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对首批9类69种入网产品目录的企业,确有困难的,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困难,并由企业自主确定入网时间和赋码方式;  

    3、鼓励符合条件的防伪企业参与电子监管网平台的建设。  

    紧接着,9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确保对于列入重点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能够2008年10月31日前完成赋码入网。药监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药品的电子监管码还是会在几个高风险的品种继续推行。她说,药品确实跟其他商品不同,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电子监管码是科技进步基础上推行的比较先进的监管手段。 

现在实行的药品的监管码主要集中在高风险品种,有些品种确实是极易被一些制假售假分子所利用。“比如说去年吉林出现的人血白蛋白,就是假冒的人血白蛋白流通到医疗部门。电子监管系统建立全国的电子监管网络,通过电子监管码实时查询到这个产品的话,确实能够避免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同时,电子监管码可以促进全国的电子监管平台的完善,是对发生的药害事件进行及时追溯和召回,提高监管效率的先进手段。  
    同时,尽管一系列的事件让电子监管码的推行力度有所减弱,但入网企业以及赋码产品的数量仍在增加。据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12日零时,备案企业已达70,458家,产品赋码上市达41.9亿件。从采访中也了解到,尽管企业入网已不像2008年初那样达到井喷状态,但已入网企业的赋码工作仍在继续,如长城葡萄酒、红星二锅头、古船面粉、海天酱油等。而电子监管码的防伪功效也是很多企业意向入网的原因之一,不少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让假冒伪劣混进来,主动要求应用监管码。如今,石家庄中晟安全印务有限公司、北京多彩印刷有限公司就接到不少客户询问这方面的需求。  

    赋码印刷投资回归理性  

    自2007年末,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要求9大类69种产品在2008年6月底前必须实现赋码上市之后,作为下游的印刷企业也兴起了一阵电子监管码印刷新浪潮。毫无疑问,9大类69种产品所涉及的8.7万家企业,数百亿计的产品如果都能实现一品一码的话,这个市场该有多大?因此,相较于终端用户由于成本因素不愿加入监管网,印刷及设备企业实际上对监管码并不抵触。特别是赋码设备供应商们,自年初开始就围绕电子监管码这一主题开了大大小小各类推介会,每次会议也都集合到了那些是否要上电子监管码印刷相关的价格不菲的配套设备而踌躇不已的印刷厂商们,每个意向客户也总是能迎来一拨又一拨的供应商前来洽谈。  

    如今,不断的风波让大家对电子监管码不再那么狂热,而是更多地以观望的姿态静候政策明朗。变码设备推介会不再只借着电子监管码这趟顺风车,而是更切实际地推广其可变印刷功能。“很多人都看好监管码,所以都在推。”北京豹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井红介绍说,“现在虽然有所降温,但不影响设备的应用,因为可以喷条码,监管码只是条码中的一种。现在标签的可变信息变多了,小批量,多样性的都可以用喷码。”以天津市路征印务有限公司为例,2004年该公司就实现了票据上的变码印刷。引进捷创数码喷墨设备之后,除了满足电子监管码的印刷业务,同时还承接了不少合格证、不干胶标签等数字和图文可变印刷业务。  

    尽管很多人看好这个市场,但是印刷电子监管码有风险。上海一家印刷公司此前就花200万元采购了专用于印刷监管码的设备,然而“至今一张都没印”。未来是否需要进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电子监管码印刷就是一种可变数据印刷。而目前印刷行业正在发展的新技术,可变印刷就是其中一种。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可变数据印刷的应用将更多更广。  

    关于电子监管码的争论还在继续,政府部门的推行也仍在进行中。在电子监管码推行的背后,存在着各方利益的博弈。然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电子监管码还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我们期待政府与企业通力合作,寻找到更符合中国国情、操作性强的打假、溯源系统方案。关于电子监管码的将来发展,我们将持续关注。

 
2008-05-24
 
  最新资讯
  国家相关政策
电话:010-82853686
010-82852095
版权所有:北京尚廷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1036691号